神州音响网讯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正在国家体育馆进行首轮试演。“史上规模最大的全息投影技术”和“全球范围内首次把3D偏振立体成像技术引入大型晚会”这两点是最受观众们关注的内容。负责《天安门》“科技秀”的水晶石影视传媒公司有关人员对其中的奥秘和看点进行了解释。
“幻影成像”怎么来的
在《天安门》中,一个虚拟的“北京人”带领观众穿梭北京3000年时空,是观众看到的首个“视觉冲击”。为了制造这个“时间旅行者”,水晶石公司采用了“幻影成像”这个最新技术。幻影成像的关键,是影像要落实在悬挂在舞台上的一个很难被观众肉眼发现的“薄膜”上。据水晶石公司项目负责人赵晋仪介绍,这个“看不见的膜”有16米长、8米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块,但它却只有三个手机保护膜那么薄。国家体育馆空间那么大,如何让这么薄的“大膜”不受风和其他空气震动的影响抖动,以免观众看到的影像“晃”起来是最大的难点。最终,技术组选择把全息膜的四边用可融合于背景的黑框框起来,并让两名“黑衣人”在旁边保证全息膜角度合适、平稳到位。
《天安门》执行导演于江还“透露”,全息幻影成像的最佳观看位置是正面舞台120度范围内。“如果观众的座位超出这个范围,所看到的影像就会打折扣。不过这个位置却有可能看到全息膜的边框,适合喜欢"解密"的观众。”
3D影幕怎么挂的
在《天安门》现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大物件”就是悬挂在舞台上空,33米长、10米高的3D金属投影幕了。剧中表演宇航员和小学生遨游太空的“太空对话”环节就依赖这块铁幕所呈现的3D效果。
水晶石公司董事、副总裁刘剑介绍说,一般大家看3D电影都有感受,水平或稍微俯视屏幕时效果最佳,如果坐在第一排,抬头仰视屏幕看到的效果就会打折。但由于场景设计需要,《天安门》的3D幕只能高高挂在舞台上方,让观众“往上看”。
为了让观众欣赏到最佳3D效果,水晶石的工程师们从“影像源头”下手,把技术画面向下倾斜了45度,这样经过再度投射,观众与3D幕的视角就能达到正常角度。刘剑表示:“幻影成像和3D是观众都关心的最新科技成果,但这毕竟只是整个演出的两个环节。要成为"亮点"但不能"抢戏"。这两环节充分体现了"技术与创意相结合,但以创意优先"的文化创意产业大趋势。”
年轻团队怎么想的
看完《天安门》的观众可能都会想,这么厉害的科技影像,得是多资深的工程师花了多长时间做出来的?刘剑的揭秘让人既惊叹又欣慰:“参与《天安门》的团队一共26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实际上因为这次需要管理层出面接洽,反而拖了平均年龄的后腿。整个水晶石公司一共3000多人,平均年龄还不到27岁。”谈到年轻力量,刘剑一脸欣喜:“年轻人掌握技术快,也更希望得到表演舞台和机会来发挥他们的创意。《天安门》整个视觉内容从立项到上演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还包括四次改进更新。实际上直到16日首演当天的凌晨,我们的技术人员还在进行新的改进。”
刘剑透露,对于视觉科技业内来说,衡量一个公司和技术人才“段位”够不够高,一方面是看“出活”够不够快,但更重要的是看能否长时间地深入一个项目。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