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神州音响电子杂志 | 神州商务通 | 我的商务中心
技术专栏  |企业新闻 |新品上市 |展会信息 |工程案例 |器材点评 |综合导购 |行业动态 |娱乐资讯 |音响活动 |政策法规 |人物访谈 |广州音响灯光展 |舞台灯光 |北京音响灯光展 |招标信息 |上海音响灯光展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资讯 > 中国青年报:先有学校分类,后有学生分类

中国青年报:先有学校分类,后有学生分类

时间:2012-06-28  作者:  来源:

  6月2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减少对学校具体办学与管理活动的干扰,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分类。(《新京报》6月26日)

  中国有个传统,叫做有教无类。在基础教育中,更有一句经常被领导挂在嘴边的名言,叫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张扬教育的平等权、尊重人本意义上的先赋差异,一直是歌声悠扬。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部依法治校的“纲要”,不过是对权利义务的再次归类。

  “征求意见稿”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以及歧视的制度、言行。此条款之所以被舆论单独拎出来热议,映照出的是分班教育的悲怆现实。从南到北,自东而西,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分班”现象太普遍了,什么“重点班”、“奥数班”、“实验班”、“特长班”、“共建班”……连神奇的“火箭班”等都司空见惯了。

  将学生分类,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这还很是契合教育规律的事情。孔子早就强调“因材施教”,不分类而一勺烩,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核心问题在哪里?教育可以分类分层,但权利不能你我有别。

  重点班之所以备受诟病,不是因为差异化教学的问题,而是举全校之力、牺牲其他同学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成全少部分尖子生的辉煌——这才是对学生分类的关键。重点班要取缔起来很好办,打乱了重分就是,但重点校呢?学校其实并不是教育权利差别化的始作俑者,换言之,学校自己甚至就是被“分类”的对象。

  如果学校被分类的现状不能改变,则意味着教育评估体制未能转身——当此背景下要求学校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这个逻辑有几分现实的可操作性?民工学校、贵族学校,重点大学、普通大学……森严的等级与分层背后,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壁垒森严的法则。均衡化、均等化教育,先要政策一碗水端平,学生平权的期待才有可能兑现为可期的未来。

  • 0
  • 顶一下
  • 0
  • 踩一下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新闻评论区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络用户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企业认证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客服中心:0371-66216490/65368216 传真:0371-65368217 电子信箱:sz_audio@163.com
豫ICP备09011648号
Copyright© 2002- 神州音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