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进入良性循环
“迷笛”是国内大型露天音乐节中长青不败的品牌,2000年5月1日开始,2002年的第三届从室内艰难地挪到了户外。于是,2004贺兰山中国摇滚光辉道路音乐节、2005格根塔拉草原音乐节、2007鄂尔多斯草原音乐节、2007丽江雪山音乐节等大型户外音乐节相继举办。在北京,除了一年一度的迷笛,又增加了绿色北京露天音乐节、北京流行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迷笛爵士音乐节等种类众多的露天音乐节,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不甘落后,音乐节出现了“大跃进”局面。
除了舞台上充满创造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摇滚乐,舞台下的蓝天、阳光、草地、足球、吉他、非洲鼓、朋友、笑脸、奇装异服、休闲打盹……这些共同构成了迷笛自由自在的整体气质。2007年“五一”长假的海淀公园里,5个舞台、100支乐队、超过8万人次的观众,显然已经有了中国的伍德斯托克的味道。众多的摊位商铺和赞助商,巨大的观众群带来的门票收入,为所有音乐节树立了一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榜样。
在硬件设施上,在2003年,其演出设备——灯光音响就已经开始达到大型商业演出的标准。2004年迷笛开始尝试有偿演出后,观众人数不但没有锐减,反而逐年呈几何数量增加,而演出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设备逐年升级,音响效果使人觉得物超所值。2007年,迷笛音乐节分设了5个舞台,每一个舞台都由一名制作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音乐经理(或者称音乐总监),比如主舞台的肖楠和实验音乐舞台的颜峻,一个是前眼镜蛇乐队的主唱,一个是多年热衷于创作实验音乐的乐评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管理经验,可以在技术上把握整体音响效果,并处理各种演出中的技术类突发事件。这样,就使音乐节得到了基本的品质保障。
票价制定的合理性与否也是音乐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音乐节的套票价格一般是占他们月平均收入的1/15,这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造成音乐节的恶性循环。我国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则占人均月收入的1/8,甚至更高。迷笛则到现在一直坚持50元的低价。较高的性价比吸引了观众,这些观众成为迷笛的忠实拥趸,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迷笛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摇滚音乐节,商业机会随之而来就成为必然。2007年的迷笛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大品牌加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户外音乐节已进入盈利期
“国内户外音乐节已经进入了盈利期。”音乐人黄文华表示,“如今,国内一届有品牌的音乐节收益至少是200万-500万元,按照一年举办10场品牌音乐节来算,光音乐节本身的收益就在2000万-5000万元。这一数字不包括音乐节带来的旅游以及衍生品的收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赞助音乐节,比较常见的有汽车品牌,如大众、奥迪等,饼干、饮料等快消行业,服装品牌、乐器、灯光、音响等品牌进行全程赞助,也为主办方省了一笔经费。
爱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张志远对记者表示,户外音乐节从过去的迷笛音乐节一枝独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唱片业的不景气促成现场音乐的发展。现在的户外音乐节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像张北音乐节、朝阳音乐节等,对当地旅游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部门意识到这是很好的娱乐方式,比办“同一首歌”实惠,而且音乐更丰富。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与音乐节的签约时间都是10年。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