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仙境》
神州音响网讯 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