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音响网讯 如今业内人形成了共识:袭人故智者已愈来愈多。一方得益,则意味着另一方的遭殃——这无疑成为了拥有产权专利的另外一些企业唯恐不及的灾难。
当频吃被抄袭模仿的大亏之后,企业为保护自身利益,已经学会在以各种方式进行防范。在去年举行的广州国际LED展会上,笔者亲见勤上光电在偌大的展位各入口安排了工作人员,严禁参观者任何形式的拍照动作。而这种抄袭行为的攻防战不仅活跃于民族企业之间,在国际上也屡屡发生。参与过多次大型展览活动的三基音响负责人胡军泽先生对此就深有体会,“中国企业到了国际上的展会被人防得像个贼似的,就是怕我们抄袭他们的东西。”这种风气的蔓延其后果之一就是一些拥有相当分量的企业对公开性的展示活动望而却步,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显得十分冷场,除了行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企业对抄袭模仿行为的担忧顾虑成了另一重要原因。
不可置否,就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电声和光电企业而言,因为起步低,尤其在资金、人才方面不可能积聚足够的实力,因此根本不可能开展研发活动,于是抄袭他人现有成果成了这些企业谋求生存发展行之有效也最为便利快捷的方式,以致于企业方形成“不怕模仿就怕模仿得不像”的观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心态养活了国内相当数量的小型、微型企业,而这种局面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就目前来说,业界品牌多而杂,但真正能够形成品牌效应的却寥寥无几,这与相当一部分企业主满足于现状而滞足不前,将抄袭视为企业主要发展手段的心态息息相关。甚至个别颇具实力的企业也认为,模仿行为并无不妥,这也是特色之一,企业同样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利润。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在外商眼中是物廉价美的代名词,但就在2006年,一个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性的“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出现在欧盟内部市场。这从一个方面凸显了中国制造或者中国自有品牌所面临的严峻危机。从价廉物美到伪制滥造、以次充好,中国出品的国际形象的蜕变让人堪忧。这难道就是高喊着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能够呈示给业界的名片吗?正如三基负责人胡先生所评论道的,每一家生存于中国专业音响界的企业相互都是对手,但在国际同行面前大家确是应相互支持的同行,而现在大家却乐于在窝里斗,创新搞不上去,宣传却做得震天响。
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前期的深厚积累,如何能够在业界长葆活力?功利熏心使企业滋生了浮躁心理,亦步亦趋做经营,长期以往造成了企业流于大众化,而没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很多只能在林立的品牌当中飘摇不定。古人以“照猫画虎”形容在参照中取其精髓,而今我们不少企业却甘于“照虎画猫”。或许最可怕的不是抄袭行为本身,而是在某些企业看来抄袭也不失为理想的生存之道,这才是深植于民族企业思想观念中最为沉重、也最难解开的症结。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