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神州音响电子杂志 | 神州商务通 | 我的商务中心
技术专栏  |企业新闻 |新品上市 |展会信息 |工程案例 |器材点评 |综合导购 |行业动态 |娱乐资讯 |音响活动 |政策法规 |人物访谈 |广州音响灯光展 |舞台灯光 |北京音响灯光展 |招标信息 |上海音响灯光展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文化包工头”在垄断舞台剧的制作

“文化包工头”在垄断舞台剧的制作

时间:2011-07-25  作者:  来源:舞美中国

    天价制作正泛滥于各地文艺舞台。前不久外地来沪的一台民族舞剧,艺术水准一般,编剧费却高达50万元,导演开价是100万元。
    最近结束的一次全国性戏曲汇演,37台参演剧目中,某位导演独揽了13台,而11台新戏的作曲皆由同一作曲家捉刀。业内这样的事情已成公开的秘密:一位名气颇响的导演如遇上一届大型“汇演”,从四面八方得到的创作经费竟能达到一两千万元!文化评论家毛时安说,中国的舞台剧创作,已逐渐形成了“创作垄断群体”,某些导演和他们的“御用团队”一起编织着“利润流水线”,把新戏的成本节节推高。


    制作成本屡创天价


    一位“著名”的舞台剧导演,跑到西部去执导一部民族歌剧,一开口就要了60万元导演费,最后,这部民族歌剧总投资达到500万元。一位电影导演,带着他的创作团队执导一部音乐剧,拿了200万元的创作费用,其中作曲就收取了110万元。如今国内一些大牌作曲家的天价稿酬已远远超过欧美大作曲家;有名导演出马的新戏,主创人员揽走的费用,往往要占到一台新戏总投入的60%-70%。
    60万元的天价导演费,对一个文艺院团意味着什么?像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这样的名团,至少要演50场,才能收回这60万元的“导演成本”。2008年,红楼剧团演出122场,收入340万元,平均每场收入不到3万元。而这3万元中,除去50%发给演职员的演出费,以及10%的设备折旧费,只剩40%即1.2万元可以用来抵补排戏成本。事实上,国内演一场戏,很多还不到3万元收入。


    押宝“大牌”助长“垄断”


    有人问,既然“名导演”、“名作曲”等等如此漫天要价,文艺院团能不能不请他们?事实是,很多院团做不到。
    现在有些院团搞创作上新戏,主要目的就是“搏奖”。戏得了奖,又拿奖金又得好评,皆大欢喜。而是否能得奖,与能否请到大牌编导等主创人员有直接关系。为此,文艺院团只要一排新戏,都怀揣高额报酬,削尖脑袋找“名家”。如今投资排戏动辄数百万元,院团长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把“宝”押在“大牌”身上,期盼好运当头抱得大奖归。
    某些名导演,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群“文化包工头”。他们手下都有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等相对固定的创作人员——“分包工头”。你要排戏?那就先打钱进来吧。舞美、服装、灯光,我全给你包了。这些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师们,也往往各有自己的加工厂,揽下活,全拿到自己厂里加工。
    “垄断”了舞台,导演们自然更忙,常常手里捏着几个戏,同时在各地开排,他们打着“飞的”,在空中穿梭。
    居高不下的创作成本背后的危机也是看得见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用心,台上“团体操”屡见不鲜,用“宏大场面”唬外行是最常见的一招。一台新戏,常常调用一二百人,把个舞台挤得满满当当。有评论家说:“这样一来,台上精妙的表演没有了,人物命运的精细刻画没有了,人物复杂人格的塑造也没有了,留下一堆看似热闹的舞台‘烟火’,等烟雾散去,便什么也没有了。”

 

  • 0
  • 顶一下
  • 0
  • 踩一下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新闻评论区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络用户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企业认证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客服中心:0371-66216490/65368216 传真:0371-65368217 电子信箱:sz_audio@163.com
豫ICP备09011648号
Copyright© 2002- 神州音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