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音响网讯 电子管功放,只接上最后的功放管,交流声就特别大,如何解决呢?严格说来,任何音响放大器都是一台能量转换器,因此一个有利于提高音响系统各项指标的、低消耗高可靠性的电源对音响系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笨重、耗电,音质还不错”刚好就是电子管放大器恰如其分的写照。然而我们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不错的音质,但是在新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留下优美的音质而舍弃那“笨重和耗电”呢?当然,现在我们还无法改变电子管本身的缺点,但是在电源电路中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遗憾的是,在电子管电源方面,尤其是在前级放大器电源方面,复古越来越严重。似乎是越古老的技术越好。
大家都知道:一个“大能量的、高速度的、无波纹的、零内阻的电源”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你又何必在乎它是用什么做的呢?
误区之一,滤波非电感线圈不可。
不管是前级电源还是后级电源,这种做法所占比例非常大,占35.7%以上。由于电感线圈有“通直流、阻交流”的特点,用它来滤波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它也是一个非常笨重的耗能大户,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感抗”的阻碍作用把各种高次谐波变成热和电磁波损耗掉。在一些电子管纯后级中,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古董机中,常见到它的身影。那是在滤波电容的容量偏小,而且非常昂贵的情况下,前辈们无可奈何的选择。
误区二,在后级的影响下,电子管工作时不需要稳压,用RC滤波就可以了。
用RC滤波往往是一些对电源不太重视的人所为,在使用中效果也还可以。
这是因为电子管有着与其它电子元器件不同的供电要求:电子管是靠热电子发射工作的,工作时灯丝要充分预热,否则寿命会大打折扣;它的绝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灯丝,灯丝要求工作在低电压、大电流的条件下。
除灯丝外,电子管主要工作在高电压小电流的状态下,这对稳压供电来说难度加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胆后级中难寻稳压驱动的机器。不过通过特性曲线可以看到,由于电子管的增益不是很高,电子管的工作点受电源波动影响没有晶体管大。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后级用RC滤波而音质还不错的缘故。但是作为前级,对电源的要求要高一些,而且一个10K以上的大功率电阻的耗电量也不能小视,稳压和滤波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往往电流声较大。另外虽然电子管的工作范围很大,工作点偏一点也能工作,但是在前级中,如果电源波动太大的还是可以听得出来的。
不少的人说其音响系统的声场不稳,多少与电源的稳定性有关。如果说纯后级的功耗大,难以稳压供电,但是对前级来说适当稳压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误区三,整流、滤波非电子管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发烧友”前几年比较少,近年来有发展的趋势,在表(一)的统计中虽然只有5例,占35.7%,但全是98年以后使用的,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这种做法原来仅仅是用在整流电路上,可现在越弄越复杂。
笔者今年曾在某刊物上拜读过某位前辈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一个优秀的纯电子管整流稳压电路,据说原来是用在一台老式电子仪器上的,原理如图1所示。
该前辈虽然我未曾谋面,但一直深受我尊敬,我之所以玩胆,就是受惠于他的文章,可对于这次他推出的电路我则持保留态度。这电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电压稳定性高;并且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滤波效果好。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庞大,一个10H的电感加上四个整流调整管就已经和一台前级体积相若了;其次是耗电大,四支管外加一个大电感起码要消耗25W以上的电能,然后才能输出小于72mA以下的电流(6P3P的最大屏流为72mA),可见效率之低。何况电子管的内阻本来就很大,又是整流又是滤波,大家所关心的电源速度能快吗?一些“发烧友”总认为,用半导体器件整流稳压可能会带来“石声”,胆味不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电源就是电源,只要满足上述“大能量的、高速度的、无波纹的、零内阻的电源”就是好电源,就能出好声。
一些比较前卫的“发烧友”把开关电源用在胆前级后都说:声底更干净、解释力更高、透明度和空气感更好、胆味反而更浓。其实,开关电源内部没有一只胆,这就是事实。
误区四,灯丝电源不重要,用交流供电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在后级中更为突出,在统计表上很明显地反映了出来。这是因为电子管灯丝要求低电压、大电流,一只大功率电子管的灯丝电流往往达3A,这就给高质量的稳压供给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得部分后级只能就简。但是也有部分朋友认为,交流直接供电,能量来得快,有利于提高动态。
不过前级与后级不同,前级主要负责小信号放大,增益高,用交流供电易染上交流噪声,这对提高信噪比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供电现状下,要保证电源变压器的输出总维持在6.3V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知道灯丝供电不稳定,这将严重地影响到电子管的寿命。不管是直热式还是旁热式电子管,都是靠热电子发射工作。如果电压太低,加热的功率达不到规定值,阴极就无法在正常的温度下工作,很容易造成局部过热而受到损坏。这是由于为了加强阴极发射电子的能力,在阴极表面都涂有一层薄薄的氧化物,这涂层不可能做到很均匀,厚的地方电阻大些,发热也大些,当阴极的电流不足时,这些具有负温度系数的氧化层的电阻就会更大。如果屏压正常不变,栅极输入一个大信号,结果涂层厚的地方由于电阻较大,屏流流过时发热更大,从而被屏极“吸走”更多的电子,以满足屏流增大的需要,所以当灯丝电压太低时反而易导致阴极局部过度蒸发而受到损坏。反之如果加热电压太高,整个阴极表面层氧化物的蒸发也会加快,又会缩短电子管的寿命。
此外从技术上讲,要给前级灯丝稳压供电,也不难实现。利用三端稳压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种,但是,也许是本人才疏识浅,在多次制作过程中,从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因是电流太大,三端稳压的内阻剧烈增加,导致输出电压跌幅过大。按道理说,三端稳压的输出电流要达到1A以上,而三极管的灯丝电流大约才0.6A。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对于电子管放大器,不管是前级还是后级,为了赶上时代的进步,达到比-end的境界,应该合理的舍弃那些笨重的、低效的电源设计,大力提倡研制高素质的半导体稳压电源。只要达到“大能量的、高速度的、无波纹的、零内阻”的条件,“发烧友”所担心的“动态、石声”等就可迎刃而解了。如推广开关电源,这完全符合当今“绿色环保”的要求。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