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反映:降价并非唯一诉求
3D电视对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一个新事物,现阶段的市场销售也不甚理想,而在产品标准和技术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普通平板电视买回家,接上有线,就可以观看节目了,但是对于3D电视来说,即使消费者花了两三万元的购机费用,也无法便利地享受3D电视效果。作为一个终端载体,消费者要想从3D电视上获得3D画面,其关键环节在于上游的节目源。目前,我国尚无电视台播放3D画面的节目内容,同时市场上的3D碟片也非常少。
另据了解,要想发挥3D功能,3D眼镜、3D播放机、3D片源,三大配套设施缺一不可。目前质量稍好的3D眼镜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三口之家就需要支付3000元的成本,3D播放机价格则至少在两三千元左右,而且在3D电视节目未开播前,3D片源仅有3D蓝光一项,一张正版的3D碟片价格在200元左右。这些过高的后续使用成本,让消费者难以承受,而显示效果较差、可视角度非常低、长期观看易产生眼睛疲劳等也是目前3D电视集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3D技术的标准并不统一。随着产品在市场上加速推广,这将成为制约产品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3D应用领域真正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只有电影,电视离商业化应用还相距甚远。业内人士对此指出,将蓝光3D播放器与3D电视搭售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3D蓝光碟片价格高昂,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由此也可以反映,价格问题是制约3D电视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再是唯一诉求,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丰富的内容也是用户所需的。
发展趋势:标准、技术和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业内专家提醒,3D电视尚处于概念启蒙期,戴眼镜的3D方案属于过渡性产品,未来趋势肯定是裸眼3D。加之目前3D内容尚未跟上,消费者现在购买为时过早。对于3D电视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标准、技术及服务问题。
从技术标准方面来说,目前全球范围内采用3D技术制作的电视节目几乎为零,采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也不足全球电影总产量的1%。如果没有3D内容的支持,3D电视最多只能接收2D图像,从而失去“彩电平板化之后又一次革命性创新”的意义。为了打通内容瓶颈,不少整机企业也积极推动3D内容的发展。
从用户角度来说,内容是其最关心的。关于片源问题,有消息称今年就会有3D电视节目面世,但且不说我国电视台3D节目制作还处于空白状态,单从制作成本上讲,3D节目比高清节目的成本要高得多,即便近期能够推出,消费者要想收看,恐怕也要付出不菲的收视费。
与此同时,用户还关注“重影和头晕”问题。事实上,在大屏幕3D及3D显示器应用上,这一问题便经常为消费者所诟病。造成“重影”并直接引发“头晕”最主要的因素是“左右眼同时、分别看到了差别不大的画面”,这样人眼的感受便是“位置有一定距离但重叠的画面”。
从厂商角度来说,虽然三星、索尼、长虹等厂商均在大力推广3D电视,但业内人士称,其实他们对该产品的态度并非十分坚定。“现在厂家推广眼镜方案实际上也是很谨慎的,雷声大雨点小,就是怕产品太多导致滞销。”虽然害怕滞销也明知3D仍属概念,但厂商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首先,概念推广是为未来的市场占位,现在不推广,等到3D时代到来的时候,就没有你的机会了。其次,厂家在推广液晶电视的时候,也需要新概念来刺激消费者。3D概念无疑拥有这种刺激能力。”
综合各方情况,要想获得更好更快发展,行业应尽快制定相关3D行业标准,使3D产品可以量产,加强推广;加大3D内容制作力度,积推广应用;尽快研发裸眼3D观看方式,扩大消费者的使用范围。
可以预见,经过2—3年时间的发展,电视台3D节目及影视片源将真正普及应用。届时,消费者出手购买3D电视或许较为明智。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