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忽悠误导消费者
目前,电视厂商采用的3D技术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的“裸眼3D”、“偏光3D”和“主动式眼镜3D”等三大3D技术。由于内容缺乏,一些厂商走捷径,甚至花心思研发了转换技术,将传统的2D信号转换成3D,推出“2D转3D”电视,以此抢占市场。
按照彩电厂商的说法,在电视中植入一张“2D转3D”芯片,就能将普通的电视节目转为3D。但消费者体验后发现,经过转换的3D效果明显不佳,有些画面很模糊、立体感不强。体育节目经转换后,虽可略微体验到立体感,但当出现景物或人物数量较多时,一片3D“乱像”。
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直言,在生产3D电视方面,外资品牌与内资品牌的技术差距并不大,掌握了成熟的3D显示技术和上游面板资源就可生产。“外资品牌宣扬的‘2D转3D’效果,纯属‘忽悠’。”
更有业内人士毫不客气地指出,2D转3D是“伪3D”,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态度,必将被市场淘汰。
纯正的3D节目现在依然存在舒适度不佳等问题,若再来个“山寨3D”,更将误导消费者,从而扰乱正在发育的3D市场。一旦消费者的失望情绪蔓延开来,整个3D产业的未来将遭受重创。
即便是真正的3D技术,目前依然难以撬开市场。陆刃波说,3D电视产品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上游企业未形成批量生产,导致整机成本居高不下,遏制了需求。
也有专业人士质疑:日韩企业迫不及待地推广3D电视,但关于3D技术的标准并不统一,随着产品的加速推广,这将成为行业瓶颈。
深圳市电子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出现的问题,需要厂商加大研发力度,而不是只顾盈利进行虚夸。同时,也需要科研机构、芯片厂商、节目制作和播放单位共同拓展市场。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