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的成功、本土5代线的开建和恰逢液晶周期高涨阶段的来临,促使王东升雄心勃勃。他要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与液晶巨头们一搏,于是立刻实施“扎根计划”和“海外上市”两大战略措施。
“扎根计划”就是通过在本土建设5代线,把收购来的技术能力本土化。“海外上市”就是以TFT-LCD液晶业务(京东方光电)在海外上市,募集建设5代线所需要的投资。
王东升的如意盘算是这样的:如果海外上市成功,可以募集1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5代线的投资,然后在5年之内增持12亿到30亿美元,同时建设6代和7.5代线各一条。当时,京东方在液晶技术领域已有7年的技术积累。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就有可能在2008年(最迟不过2010年)打入世界前五名,未来就有机会进入三甲。这个近乎狂想的设计其实符合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竞争规律:在这个技术进步速度快、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中,不名列前茅就可能什么也不是。
但这个计划因京东方在香港上市被迟缓而搁浅。海外上市融资走不通,京东方只好寻求银行贷款为建设5代线融资。2005年4月8日,京东方5代线项目银团贷款举行了签约仪式,以中国建设银行牵头,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九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与京东方签署了7.4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用于京东方5代线项目。此外,北京市政府非常支持京东方建5代线,提供了28亿元的借款。
5代线所需的总投资103亿元中,90%都依靠贷款。这样一个资本金不足的财务结构后来被证明风险巨大,也使最初设想的扩张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为了保证有一个起步的市场,京东方还于2003年花10.3亿港元购买了冠捷26.3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香港上市的台湾冠捷集团是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监视器制造商,同时是排名第一的监视器OEM制造商,占全球监视器市场的份额35%以上,2005年液晶平板监视器销量达2200万台。收购冠捷股份解决了京东方5代线产品1/3的市场问题。
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京东方收购HYDIS(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获得了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宝贵技术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京东方在一夜之间就获得了技术能力。
“技术”绝不会因为购买了设备、产品、完整的生产线甚至专利使用权,就能够自动“转移”到购买者的手中。收购是为技术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有效吸收外来知识并生成自己的能力,仍然需要自主进行高强度学习过程,这就是京东方在收购成功后立刻建设5代线的深层意义。
2005年1月28日,京东方5代线生产的17英寸液晶显示屏首次出货,交付国际客户。5月25日,京东方宣告5代线成功量产。此后,5代线开始逐步冲击满产的高度,从初始阶段的30K(即月产3万片)扩大到2006年8月的60K,再到2007年9月的80K,目前已经达到100K,成为国际同业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最佳的生产线之一。
从技术学习的角度讲,京东方建成5代线的意义是建立起生成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收购HYDIS(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并借助其技术资源建线,降低了进入的门槛,大大加快了建立学习平台的速度,从而大大加快技术学习的速度。
事实表明,只有建设自己的生产线才能建立起“学习平台”!只有建立起这个平台才能有效地进行技术学习,才能吸收外来的知识和经验,才能生成并发展技术能力!这就是古人所云:光学不练,只是纸上谈兵。
5代线成为学习平台,第一个要素是京东方第一次拥有能够量产TFT-LCD的全套硬件系统,包括设备、厂房和所有的有形支持系统。这条生产线对于技术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人的技能和团队的能力,都不可能脱离其工作对象而生成和成长。正如一个人不可能仅凭理论学习却不实际驾驶就可以学会开车一样。因此,一套完整的工业规模生产设施是掌握技术能力所必要的物理条件。
第二个要素是专业技术团队。京东方在从1994年考虑进入显示技术领域到2003年收购HYDIS的大约10年间,已经培养了一批液晶显示方面的技术人才,他们构成了企业能够进行跨国并购的能力基础。但真正能够在工业规模上掌握TFT-LCD技术的工程师团队,却是在建设和运营5代线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为技术团队的能力成长更离不开他们的工作对象。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